三部委力挺电动汽车 专家提醒传统汽车不能丢
来源:新浪汽车  时间:2009-9-11

  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是什么?9月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给出了明确答案,那就是大力发展电动汽车。

  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力挺电动汽车

  万钢在“2009中国汽车产业国际论坛”上表示:“电动汽车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和实现交通能源转型的根本途径,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汽车制造厂商的共同战略选择,也是各国汽车市场的战略选择。政府将继续加大投入,大力支持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和市场应用。”

  原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则将发展电动车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辛国斌表示,下一步将做好以电动汽车为主体的新能源汽车准入方面的工作。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陈建国专门就“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及政策支持思路”发表演讲,认为把新能源汽车定义在目前大家通常所说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种电动汽车上是很关键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国内汽车产业的三大主管部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的相关领导在本届论坛上的发言表明,三大核心部门在电动车作为新能源汽车主要突破口的问题上已经达成一致。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国内汽车企业要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电动汽车的研发工作上呢?答案并非如此。

  提高传统汽车节能技术仍很重要

  9月5日,罗兰·贝格大中华区副总裁沈军在本届论坛上发表了一组数据:基于对电池成本、能量密度、行驶里程、政府补贴和消费者接受度等众多因素的研究发现,在西欧市场,到2020年电动汽车在整个汽车的销售当中估计约占22%。在中国市场,乐观估计,2020年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超过160万辆,销量约为乘用车整体销量的16%以上,保守估计在10%。

  “这组数据再次提醒我们,如果全部押宝在电动汽车上,而放弃传统汽车的技术提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将不符合市场的发展。”沈军说。

  陈建国也在报告中指出,新能源汽车还是在传统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车身还是现在的制造工艺,还是要用现在的钢,还是要用冲压焊接工艺;它的内饰还是现在这样,没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主要在于驱动系统、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变化。想做新能源汽车,还是要练好基本功,先做好传统汽车,因为消费者最后买的还是汽车,不是驱动方式。

  自国家颁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决定实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呈现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之势。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在上项目,一些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地区和企业盲目创造条件也在上项目。大家在热火朝天地研发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同时,却逐渐对传统汽车的节能技术研发失去了热情。

  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传统汽车技术的基石没打好,那么发展电动汽车很可能会有“空中楼阁”之危,到头来企业有可能在哪一方面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沈军在论坛中指出:“传统内燃机的优化和新能源汽车的两条发展路径缺一不可。如果传统汽车搞不好,传统的内燃机技术搞不好,只靠电动汽车也是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两条路同时进行。”

  发展电动汽车要在关键技术上寻求突破

  在本届论坛中,专家、学者达成的第二个共识就是汽车企业发展电动汽车要在关键技术上寻求突破,而不是靠购买技术、产品,以拼装的方式快速进入这一市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在发展电动汽车上具有市场需求多元、技术进展快、资源贮备多等三大优势,这为我们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国内汽车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这是汽车企业需要发展的地方,也是提升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制造水平的机会。

  但是目前有些企业为了获得国家财政的补助资金,不是加紧研发积累自主知识产权,而是迫不及待地购买国外的电池关键部件和控制系统进行拼装,这对企业在电动汽车上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巨大打击。

  沈军在本次论坛中指出:“从中长期的发展来看,如果不能掌握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包括电池、电池管理、电机等,就意味着这个技术的发展主动权仍然没有把握。”

  发展电动汽车对汽车消费正处在增长期的中国市场而言是一个历史机遇,它既可以在能源战略层面降低我国对国外石油的依赖程度,又可以提高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造车水平。但是在机遇面前,我们不能盲目放大它的意义,忽视传统汽车消费市场;也不能为了急于进入新领域而放弃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

  正如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所说:“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研发生产电动汽车的高技术门槛,各个企业应该客观认识自身的技术能力,对是否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发展电动汽车要做出慎重决策。”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