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软件与IC设计业快速发展及IT硬件制造业规模大的优势,软硬对接互动,推动软件业跨越式发展和电子制造业竞争实力的提升,这成了厦门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厦门的信息产业各行业呈现出快慢不同的局面。电子制造业在信息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2007年产值达到921.65亿元,不过经过多年发展,其增长速度放缓,2007年产值同比增长仅7.1%。此外,厦门市电子制造业的重点企业销售额大多大幅下滑或增长缓慢。不过,软件行业却增长迅速,2007 年销售收入为110亿元,5年增长了6倍多。因此,利用软件与IC设计业快速发展及IT硬件制造业规模大的优势,“软硬”对接互动,推动软件业跨越式发展和电子制造业竞争实力的提升,成了厦门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软件业五年增长6倍多
2007年,厦门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10亿元,同比增长34.6%,五年增长6倍多。其中,软件与信息系统集成销售收入50.9亿元,嵌入式软件为27.4亿元,信息服务业为31.8亿元。
“数字内容、IC(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和服务外包等四大重点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并日渐形成特色。”厦门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厦门市软件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林旌扬博士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据介绍,厦门以动漫游戏为主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迅速,企业数量从2006年的21家增加到2007年的 36家,同比增长71.4%,销售收入达到4.5亿元,是2006年的3倍。目前厦门已形成了吉比特、新热力、御风行数码、大拇哥、风云动画、青鸟数码等一批骨干企业。
同时,厦门市IC设计业快速发展,2007年IC设计业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同时,厦门市还吸引了思源科技、盛群半导体、新禾电子等一批我国台湾地区的IC设计企业落户厦门软件园。厦门服务外包业稳步推进,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1.61亿元,同比增长60%,软件出口1699万美元,同比增长 74.3%。东南融通、吉联科技、雅马哈发动机信息、福建富士通等骨干企业成为厦门软件服务外包的主力阵容。
“厦门市软件行业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快的发展,这得益于厦门软件园二期的建成。”林旌扬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据悉,厦门软件园二期于2005年9月 6日动工,投资约38.5亿元,建筑面积达164万平方米。截至2007年底,入园企业达到230家,员工1万余人,2007年实现软件产值30亿元。厦门软件园最终可容纳10万名员工,可创造产值200亿元,今年年底员工有望达到2万到3万名。
当然宽松的产业政策环境也推动了厦门软件产业的发展,厦门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大力支持软件企业。2007年,厦门市认定第一批重点扶持动漫企业15家,奖励资金支出450万元。
林旌扬表示,2008年,厦门软件园力争在企业数量和产值上翻一番,同时,通过申报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国际人才培训(厦门)基地,努力成为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训、对台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此外,厦门软件园还要通过申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举办国际动漫节,使其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最重要的动漫产业研发、生产及运营基地。
电子制造业增长缓慢
“厦门市电子制造业走在福建省的前列,其总产值达到全省一半以上。但近年来,厦门电子工业整体表现不佳,增长缓慢。”厦门市经发局行业处姚处长不无担忧地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2007年,厦门市电子制造产业实现产值921.65亿元,同比增长仅7.1%;而机械类年产值同比增长25.2%,化工类年产值同比增长17.9%,厦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平均同比增长17.8%。
电子工业是厦门工业最大的行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6.53%,其增长乏力,直接影响全市工业的增长。2005年以来,厦门电子工业运行最大的特点就是产值增长与产量增长不同步,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价格而不是技术与管理,一味降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新产品开发和售后服务落伍,发展后劲不足。但从深层次看,厦门电子工业增长乏力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外延扩张型,生产以加工组装为主,国内企业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外资企业的技术更新和市场份额则完全由境外支配。这种以“外源”为主而不是以“内生 ”为主的发展模式,即使面对繁荣的市场也体现不出竞争优势。
当前厦门电子工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主导产品在产业分工体系中主要处于组装加工环节。外商投资企业大都研发、销售在外,生产的产品和市场均由总部安排;我国台商投资企业大都采用OEM(原始设备制造商)或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加工贸易的经营模式,附加值较低。
二是整机企业核心技术缺乏,在标准、专利等方面几乎是空白。创新能力弱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障碍,整机产品技术与同行雷同,只能靠低价策略占据市场。
三是产业链建设不完善,缺乏支撑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平台。作为“十五”以来厦门市重点发展产业和政策倾斜重点的软件行业,专业软件企业基本游离于制造业之外,应用于整机产品的专用软件,如嵌入式操作系统、SoC(片上系统)芯片驱动程序等,基本由制造企业自行开发,既享受不到国家对软件业的优惠政策,亦难以形成专业化的嵌入式软件开发群体。厦门没有形成专业配套件、结构件、模组、系统集成等全方位的产业链互动体系,影响了行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服务支撑能力的提高。
因此,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将行业发展由平面扩张型转向内涵增长型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就当前而言,短期内厦门电子工业的发展仍然只能倚重投资驱动。“目前,厦门市电子工业发展正处于彷徨期,要把电子工业做大,必须依靠境外大企业的投入,技术上也只能依靠引进为主。但这同时决定了我们的企业必须跟着国外企业跑,始终摆脱不了大起大落的局面,我们的产业始终只能处于价值链的末端。”姚处长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姚处长还指出,当前厦门电子工业结构调整要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必须提高产品的增值空间,研究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软件业与制造业结合,将政府对软件业的优惠政策延伸到制造业企业;二是扶持国内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技术改造,培育品牌;三是加快发展新兴的光电产业。厦门市乃至福建省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在需要工业综合能力支撑的LED(发光二极管)产业链建设方面比较困难,目前的重点是瞄准半导体照明以及电子技术对其他产业的渗透方面。我国台湾地区的电子制造业比较发达,厦门要加强和其在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在半导体照明和汽车电子、数控技术等方面的对接。
信息化国内领先
“厦门市在信息化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林旌扬高兴地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厦门相对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来说,面积小得多,人口也少得多,因而实施信息化也容易得多。据悉,厦门市的信息化工作始于1998年,目前,在信息化上面比较成功的案例有两个:一个是人口数据库系统,公安局、社会保险、计生等十几个部门的数据都实现了资源共享,如此多的部门共享数据,目前在全国还是唯一的;二是法人数据库系统,工商部门、法院等法人信息均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厦门市的市民卡也整合了诸多功能,市民可以利用市民卡在医院看病,去图书馆借阅图书,还可以作为社保凭证,这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同时也给全国各地的信息化提供了榜样。
目前,厦门市信息产业的管理处于三分天下的局面。软件业由信息产业局主管,电子制造业由经发局主管,而制造业信息化由科技局主管,而制造业和软件业信息化之间关系密切,这种局面无疑不利于信息产业的整体规划。“今年国家实行了大部制,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我希望厦门市的信息产业也由统一的部门主管。”姚处长指出。